《黑馬思維》—— 一窺專屬於你自己的成功秘密

Moojing
Dec 27, 2022

--

檢定、考試、學校科系、一份好的工作……,我們常用這些因素來衡量別人的成就;可見我們普遍對所謂的「成功」都有著某種既定的印象,認為透過某種形式的努力,人人都能踏上前往成功的道路。

不論是哪個時代的人,從小時候開始,長輩們就對我們的未來有著各種不同但是卻可能非常狹隘的想像,你可能會早就聽過好幾次「認真唸書、才有未來」、「 長大以後就要當醫生 / 老師 / 警察…,人生才有出路」之類的建議;在現代雖然職業變得比較多元且自由許多,但不免還是會聽到一些類似的價值觀出現在茶餘飯後之間。

只不過很偶爾的,我們又會看到某些少數人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獲得所謂人人稱羨的成功。那些時代的異類、橫空出世的偉大成功者,我們通稱為「黑馬」;我們往往對這些人的成功,不是以「天才」、就是一句「運氣真好」作結,這不免有點可惜。

《黑馬思維》

他們以不同的方式獲得各自想要的成就,但有沒有可能,他們的成功都源自某幾個相似的原因?《黑馬思維》提出了某個很重要的要素 — — 自我實現,但要怎麼樣才能走上自我實現的道路呢?說直白點就是要開始練習自我覺察、與自己對話。

以前你可能聽從長輩的話、主管的建議,也聽朋友的話,為了符合他人的期待而行動著,準備朝向別人口中的目標前進;但如同我們現在回望 90 年代,未來社會對成功的定義一定也會有所不同。在這個人工智能即將崛起、廉價勞動力可能將被取代,巨變將要來臨的時刻,我想你真的得找時間和自己好好喝杯茶。

以下是我讀完這本書後所寫的書摘和一些想法,希望可以把這本《黑馬思維》裡面最重要的地方帶給你,並且能進一步引起你閱讀這本書的好奇心。

Outline

  • 「標準化」思維
  • 了解你自己 — — 發現「微動力」
  • 忽略你的目的地
  • 設定目的地的錯覺:以時間衡量進度

「標準化」思維

標準化是什麼?

「標準化」是建立一個固定的程序,輸入相同、產出相同,沒有誤差。

上學、考試、工作、結婚、生子,仔細想想的話,會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直不斷接收著來自各方親戚朋友或是學校老師有關人生的建議;而如果我們心中所想的與他們所期望的有落差,這些人很可能就會說你的人生還沒有「上軌道」,這個「上軌道」的意識形態很可能就是受標準化思維影響的產物之一。

從工業時代至今,社會普遍追求的就是ㄧ致性;公司生產商品的品質要ㄧ樣好、成本要一樣低,甚至連雇用員工最好都有一樣的技能;這個思維並不是錯的。

對掌控一間大型公司或工廠的人來說,最容易管理的方式就是要求對所有人一視同仁,負責同一件工作的人就應該做一樣的事情,絕對不能有人做出不合群的事情;換句話說在標準化的系統裡面,你個人的想法並不重要 — — 而且你的所作所為必須符合系統的期待,這就是標準化思維。

了解你自己 — — 發現「微動力」

標準化思維試圖用體制所規範的目標來說服你去實現被定義好的成功;黑馬思維則注重每個人的個體性,也就是遵從自己的想法與意志,找到真正能驅動自己的力量。但是在這麼長時間裡我們都活在一個普遍忽略個人特質的環境裡,當我們已經把許多注意力都放在外界灌輸的那些事物上,又要怎麼去思索和尋找內在驅力?

我們可以從小地方開始觀察自己,先在日常生活中找出吸引自己做出某些特定舉動的「微動力」。

「微動力」是深藏在淺意識裡面很細微而且私密的渴望。

要馬上找出微動力並沒有那麼容易,書中建議我們可以試試「評判遊戲」,這個遊戲步驟大概是這樣:

1. 意識到你正在評判別人 (有意識的留意對某件事的反應)
2. 辨別你評判別人時的感覺(當下有什麼情緒?)
3. 問自己為什麼有這些感覺 (要對自己誠實)

「評判遊戲」的目標是以內心對某個人或事的反應,一層一層往下找出這些直覺反應背後最根本的內在驅動力。

現在,試著回想看看過去一週裡面你曾經評判過別人的經驗,你可能看到旅遊節目的導遊,會想到可以到處旅行看看不同景色真好、看到律師覺得他們辯論時剁剁逼人,或是在坐咖啡店裡面想著有自己的溫暖空間是一件很棒的事情;這些很直接出現的想法,不管是讚美或是詆毀,可能都在無意間透漏出某些訊息,微動力可能就藏在這些一閃而過的想法裡面,但首先你得先對自己誠實。

忽略你的目的地

傳統的想法和黑馬思維之間一個最大的差異就是:目標的設定。傳統思維鼓勵你要「知道目的地、知道要去哪裡」;但黑馬思維會告訴你要「忽略目的地」。

目的地對控制系統變因很有利,對個人的自我實現卻非常有害。

我要再次請你回想一下久遠的兒時記憶,想想看你在小學時是不是曾經寫過一個叫做「我的志願」、或「長大後的工作」的作文題目?我相信每個人一定或多或少都有被問過這個類似的問題,而你可能會回答「我想當警察」、「我想做攝影師」。

瞧,許多像這樣來自各方的壓力總是在逼迫你要「知道自己的目的地」,一開始只是用來應付問題的那些答案,在受到周遭不斷逼迫的情況下,很容易就會變成你真正的人生計畫,進而過早做出關於自己的重大決定;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在進入社會之後所從事的工作往往跟大學就讀科系完全沒有關聯的其中一個原因吧。

如果你找時間稍稍停下來思考,很可能就會發現標準化思維無處不在影響我們關於人生的重大決策,所以要做到自我覺察、認清自己的偏好找出微動力,這件事在體制內真的是非常困難;你必須有很大的耐心,和抵抗外在那些逼迫你做出可能不是你想要決定的聲音的決心。

說到要「忽略目的地」,也許去看看一些歷史上那些橫空出事的天才或偉人們你就可以得到一些蛛絲馬跡,想想看如果賈伯斯當初沒有勇敢做出休學的決定、沒有因此去旁聽里德學院的字體設計課,那麼還會有今天的蘋果嗎?

書中還有提到許多黑馬的非典型成功故事,雖然所提及的不一定都是鼎鼎有名的偉人,但他們大多都是有意或無意間遵從自己的微動力進而勇敢作出決定後才獲得屬於自己的成功。

努力夠久,就會成功? —— 設定目的地的錯覺

書中曾提及「目標」與「目的地」兩個詞,它們分別指兩件不同的事情,黑馬思維也許不管目的地,但不會忽略目標,目的地是一個虛無飄渺的、可能是你從別人那裡聽從而來,但因不知所措而被迫前往的地方;目標是你與自己對話,找到微動力之後所做出的決定。

標準化思維在體制內帶給一般人的既定想法就是讓你覺得可以靠「經過了多少時間(多少年)」來衡量自己的成長;這一點可以從許多地方看出來,我們的許多教育單位、員工訓練、公司章程,幾乎都有和時間高度相依賴的規定:

  • 大學生需要念完四年、研究所要兩年
  • 各行各業的面試資格則常常可以看見需要多少年的工作經驗
  • 在一些管理顧問公司當資深顧問可能會被要求需要研究所學位

這些聽起來很合理的規定,事實上並沒有在管你個人能力有多麼厲害或多麼資深,或你先前帶領過多少人以及做出多麼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這些我們經常被灌輸的限制與規則全部只因為 — — 有固定的標準,對管理整個系統是比較容易的。

你肯定也聽過「一萬個小時」法則,這個法則提到「任何在某個領域傑出的人士,成功之前的前提都是要有一萬個小時的不斷練習」,而後又普遍被誤解成「只要花一萬的小時的練習,任何人都能夠變成高手」,這乍聽之下很棒對吧?但事實上不管是哪一種說法,這個法則在後來都被認為是有漏洞的(你可以在《刻意練習》中找到有關這個法則謬誤的論述)。

而且在黑馬思維裡面,對努力與時間的看法也是不同的。黑馬思維認為一個人要花多少時間練習才能變得卓越,是要根據情況而定的,因為每個人的特質和喜好的不同,造就了微動力的不一樣;想變得卓越,你就必須夠了解自己,並勇敢做出自己的選擇。

寫在最後

這本書大概是 2022 年我讀過最精彩的書之一,裡面提到了許多我曾不自覺做出但沒有意識到的觀念;跟我比較熟的朋友會知道,我自己在大學時就是一個非常沒有「目的地」的人,我跟著自己的喜好徘徊在各個科系的課程之間,所以曾被老師催促要快點作出決定、也面對過許多的取笑。我並不後悔但是一直存有一些疑問,這些疑問大多在《黑馬思維》裡得到了解答。

看著科技越來越進步、資訊傳遞越來越迅速,往後或許以群體思維獲得表面成功的時代即將慢慢淡去,更多變多元的個體化時代正在到來;到那時,期許黑馬思維不再只屬於黑馬,而能成為在每個人心中自然出現的、有如潛意識ㄧ般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本能。

--

--

Moojing

前端工程師、非軟體本科系的自學者、喜好爵士樂的技術人。因想更靠近產品的使用者,所以決定從原來硬體科系跨足至前端領域。不相信一輩子只做好一件事就好這種鬼話,喜歡有互動、有溫度的東西。